close


拜blog風行之賜,新聞裡悲痛的家屬多了起來。孩子或者有先天性疾病、或者原來健康活潑卻忽罹惡疾,心力交瘁的父母偶然在網路上紀錄心路歷程……

於是,陌生人群湧來了,留言板上滿滿的某某爸爸某某媽媽「要加油」;如果孩子最後仍然不敵病魔,更是滿滿的「一路好走」。記者追著這些痛苦的眼淚跑,螢幕上閃過網頁上的comment、閃過這個那個布滿淚痕的臉,最後配上一段淒楚的哀樂,「他,變成了最可愛的小天使~」。

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只覺得作噁。不是冷血,只是對這種消費同情心的把戲感到厭惡無比。

我念研一那年,某一次專題研討請來的講者,是罕病基金會的主事者之一,姓陳。當日講述的內容已不復記憶,我卻始終記得她吃盡苦頭(和排頭),就只為了進口台灣沒有生產的藥品、救自己也救別人的孩子。我無意比較哪一種父母比較偉大──是寫blog的、或者發願支持整個基金會的──只是覺得,有先天疾病或罕見疾病的孩子、無法得到適切的醫療資源,是個結構上的問題;需要從根本的資源配置、保險制度、醫療體系等面向作深入而通盤的檢討。媒體一再以個案來變「賺人熱淚」的戲法,久而久之只會換來群眾對類似問題的漠視:第一次也許感同身受,第十次呢?第二十次呢?想想張爸(註一)吧。

不知道這個島嶼是怎麼回事。大家都愛消費彼此僅存的一點人性善良面。政治人物如是,媒體如是。想來真令人覺得疲倦。


註一:「張爸」的愛子數年前就讀台大土木系,在學校打球時突然暈倒休克,經送醫後仍然不幸成為植物人。張爸一直認為台大校方在送醫過程中有嚴重疏失,持續在各大網站張貼文章以申其志。事發時同情張家的人居大多數,然而多年後因為張爸的行為已經脫離理性討論範圍(本來就很難理性吧,唉),同情的人越來越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