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說起來,在全台灣三百餘鄉鎮裡,「淡水」的名聲總算是響亮的。觀音吐霧、大屯春色、長河出海和那半壁嫣然的彩霞自然不消說,幾樣土產亦不無名聲。鐵蛋魚酥權充零食,再加上阿給魚丸下肚,庶乎近飽焉。

說來說去,我幾乎是打小就吃阿給長大的;要記淡水的食物,不得不先花點時間聊聊阿給。

傳說中,「阿給」兩字的來源是日文裡的あげ,意思是「炸豆腐」──它其實是由三種原料組合成的:豆腐乾、冬粉,還有魚漿。作法說起來委實不難:把四方型的大塊豆腐乾剖條縫、作成口袋狀,內塞以事先炒過調味的冬粉,再用新鮮的魚漿把袋口糊住,進籠大火快蒸;蒸熟了淋上辣醬,完成。不過,這當真是「戲法人人會變、各有巧妙不同」:豆腐乾怎麼挑、冬粉怎麼炒、魚漿的原料和比例、還有畫龍點睛的辣醬,在在影響成品的口味。貌似相仿的東西,可以燒得讓人吃到最後連湯汁都端起來灌、只差沒連舌頭一起吞下去;當然也可以做得乾癟鹹腥、僵板無趣。至於是哪些店能讓人吃得眉飛色舞、又是哪些店讓人覺得自己簡直浪費錢呢……

我只能說,在淡水河邊、大亮招牌各自號稱「正牌老店阿給」者,吾所不取;主要的顧客很可能只是路不熟的觀光客。我家小孩說到要吃阿給,總得趁中午以前鑽上號稱「一條路從幼稚園念到大學畢業」的真理街(註一)去買,晚了還買不到。

真理街上有三家阿給店,各有各的歷史和特色;這裡說的是打著「真正的老店」招牌的那一家。它原來開在淡水國中大門口,像是違建的店面矮小陰暗,高個兒進去還得彎彎腰。然而,蒸籠一掀開,那個香氣總吸來大批大批寧可冒險翻牆(註二)排隊、也要一飽口腹之慾的學生。早餐、午餐時間,掌勺的店東忙得連蒸都來不及。而午餐時間之後呢?收攤了!一天的所有存貨就在中午賣個精光,買不到的明兒請早。

後來,因應學校門面改建,阿給店沿真理坡往下搬,不過只賣到中午的習慣大致不變,香鮮微辣的口味亦是十數年如一日。豆腐乾得挑厚實的,咬開不僅軟潤彈牙,更漾出股淡淡豆香。冬粉先用滷汁肉末拌炒,炒到半透明微黃,卻留有微韌的口感,才不至於一浸醬汁就泡爛。用炒好的冬粉作餡、把豆腐乾口袋撐得圓胖飽滿,再用混了紅蘿蔔絲的魚漿厚厚裹上袋口……配的是店家自調的辣醬,趁熱入口──魚漿鮮而不腥、豆腐乾溫甜耐嚼;冬粉浸了醬汁之後簡直脫胎換骨:在齒牙間盈盈拜倒的姿態既驕傲又溫順,絕無半莖沒發開的塑膠絲;滑軟得可以吸著吃,卻又不像一般湯煮的春雨、泡得虛胖而索然無味。每回在夏天吃,總弄得一身大汗,酣暢淋漓。

這是我對阿給的美味記憶。也許其中埋著的伏線,是那些個十五瑯噹(或者更小!)的無憂無慮。綿延的味道,未嘗不是對青春的淡淡懷想吶。

註:

1. 在真理街上,有純德幼稚園(我的母校)、真真幼稚園/文化國小/淡水國中、淡江中學(國中部)/淡江中學(高中部)/真理大學。認真說起來,在同一條路上、走路15分鐘可及的範圍內,即使是要念到博士班畢業都絕對有可能。

2. 要說翻牆倒也不是,因為阿給店的後窗就緊緊貼著學校的圍牆,只要踮個腳、喊一聲「老闆~買阿給~」就可以了。我沒買過就是了……至於我為什麼知道嘛……某匿名(?)前淡水國中的訓導主任表示,他常常在上班前坐在阿給店、叫兩個阿給當早餐,邊吃邊數今天有多少兔崽子為了祭五臟廟、甘冒大不韙「買校外食物」。想必嚇到不少(我的)學長姐。XD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y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